2021年12月7日,国联证券原董事长姚志勇宣布离职,葛小波代行董事长职责。随后到2022年6月1日,国联证券公告,葛小波“转正”董事长,意味着开始揽起国联证券的大权。
在葛小波的带领下,国联证券除了完成上市,在每一个券业热点的风口也都能打满扩张的预期——例如曾经与国金证券的重组收购,以及试图增持中海基金股权、拟成立资管子公司、拟收购中融基金所有股权。
2020年,整个券业都在关注“打造航母级券商”、券商合并等话题,国联证券和国金证券的“重组公告泄密”事件,差点打响上市券商并购第一枪。
彼时的国联证券,刚一上市就成功成为券业“网红”。
2020年9月21日,国联证券公告,公司于2020年9月18日与长沙涌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涌金”)签订了《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长沙涌金(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转让意向性协议》,拟受让长沙涌金持有的国金证券约7.82%的股份。
但就在这一公告发布的前一日,公告内容却遭泄密,引起轩然大波。
此后,国联证券和国金证券双双停牌,证监会亦表态要求两家公司进行自查、提交内幕信息知情人名单,并启动核查。
2020年10月13日,两家公司同时公告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计划。
次日,国联证券副总裁杨明离职。2020年11月20日,国联证券收到证监会警示函。证监会认为,国联证券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有效评估监管政策,对重组备选方案准备不足;二是未审慎评估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上述行为构成违规,因此对公司下发警示函。
“当时只有国联证券收到了警示函,但国金证券没有。当时大家只顾猜测这件事的可行性,但现在看起来,国联证券还是挺会踩市场风口。”有机构人士称。
“2020年,涌金系股东有比较高的出售国金证券股权的诉求,现在‘中植系’股东则可能有比较高的出售中融基金股权的诉求。收购国金证券能够弥补国联证券投行业务的短板,现在收购中融基金则能补足其大资管业务的短板。不过,最后还是要看落地情况。”该名机构人士称。
公开资料显示,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7.5亿元,其中中融信托、上海融晟出资分别占比51%、49%。中融信托以及上海融晟与“中植系”解直锟关系匪浅。
其实,早在去年6月13日,中融信托控股股东经纬纺机(000666.SZ)就曾公告称,公司子公司中融信托拟以不低于15.04亿元的评估价,公开挂牌转让所持中融基金全部51%股权。但几经延期,国联证券才正式公告将全资收购中融基金。
根据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融基金资产总额人民币122,885.09万元,净资产人民币110,622.39万元;2022年前三季度,中融基金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3559.35万元,净利润人民币624.92万元。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融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1107.54亿元,在152家持牌机构中排在第46位。具体来看,权益类基金为121.08亿元,债券型基金为713.91亿元,货币型基金为270.2亿元,另类投资为1.76亿元。
尽管中融基金盈利能力在公募中不算太好,但如能加入国联证券,至少在完善后者的业务版图方面,能起到比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