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丰源浩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呼吁健康理性消费 “精致”噱头下的消费陷阱需警惕
时间:09月16日

摘要: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面对每个月还不完的花呗和信用卡,当除去一连串的种草打卡外仍一无所有的时候,就亟待年轻人认真反思,如何在短期欲望和长远规划之间做出平衡和选择。

  本报记者 刘波报道

  “70后炒房,80后炒股,90后炒币,00后炒鞋。”当“币圈”老哥们还没从虚拟货币的营销炒作中抽身,一众更年轻的玩家已经疯狂涌入了"AJ"圈。从房子到鞋子,众皆哗然下折射出的是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变迁。如果说当代商家最想要取悦的群体,毫无疑问,年轻人是第一梯队。根据中国艾瑞咨询集团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大学生常规消费规模已经达到4200多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显然,这一代年轻人既能花钱又敢花钱。专家提醒,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要避免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

  1

  “穷”的讲究  年轻人的消费新观

198538197.jpg

       25岁李璐瑶乖巧、懂事,但因和母亲在消费观上的分歧,似乎永远有着新的争吵理由。妈妈埋怨李璐瑶拼着血本买的限量手包华而不实,她却诟病母亲买的洗衣液虽然便宜,质量却太差。消费者洞察分析员张泉如此评价年轻人的新消费观:物品选独特的,生活要个性的,注重精神角落的自在,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至关重要。不要问,问就是热爱,热爱就是冲。网络曾流行一个热词,用来形容年轻人的消费观念——“精致穷”。如果说,年轻人花的每一笔钱里都要有一个“故事”,那么,对自己足够友善,应该是所有花出去的钱中占比最大的故事。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限量版的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体检要选豪华套餐,毕竟一年只此一次,要为自己的健康负全责;开了一家新的餐厅,再忙也要有所行动,生命在于不断地体验;厘子贵过一顿饭,嘴巴依然需要享用水果带来的“养生感”,“我想吃”就是购买的动力。此类年轻人大手大脚,什么流行追什么,在购物欲被极大释放的同时,也呈上了自己的所有工资,甚至债台高筑。虽表面光鲜亮丽,背后却是一个地道的贫困户,就像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在所谓“精致穷”的消费陷阱中循环往复。

  2

  超支未来  90后晋升新式“负豪”

198538198.jpg

       当“花未来的钱,享受现在的生活”成为当下年轻人主流的消费观念后,一向崇尚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中国人,终于要被掏空了。汇丰银行2018年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90后人口总数约为1.715亿,人均负债12.79万元,负债总额接近22万亿元。以同年人均月收入5500元为基数,这一代人,需要不吃、不喝、不消费两年的时间,才能将借款还清,已晋升新式“负豪”。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负豪”身上所背负的债务主要因一些刚性需求和攀比消费所产生。如果以前的人是透支着现在的生活,努力存钱去享受未来,而现代的年轻人则是超支着未来的收入来享受现在的生活。以个人月收入不到两万的夫妻两口之家为例,其家庭年收入为四十万出头。此类家庭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71%,是国内有着较高收入的群体。而凭这样的收入,买一双AJ,动辄也要近一个月的工资。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拿出一个月甚至更多的工资去买一双保值属性低下、稀缺性早就被工业化生产压到最低的球鞋?90后小张表示,虽然赚得不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精致,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变穷,穷得明明白白,也活得开心敞亮。即使不落入消费主义陷阱,也要落入“刚需”的买房还贷陷阱。同样是韭菜,反正要被收割,不如让自己舒服一点,买些自己喜欢的商品或者服务,何乐而不为?小张苦涩地调侃,这可能就是看透以后的无奈之举吧,是不是带有很强烈的乐观主义心态?张泉表示,这样的消费观正在快速地消耗本应作为基础储蓄和风险储备金的收入,随着时间推移,快速侵蚀了这一代年轻人。疾病、意外、资金链断裂、错误投资、高额负债、4+2+1的家庭模式等,每一个方向出现问题都能毁了一个家庭。因病返贫、资不抵债的问题比比皆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风险防范、风险预警的意识仍待加强。

  3

  阶层攀比  激发过度符号消费

198538199.jpg


       事实上,消费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市场经济分析师王明杰告诉记者,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有一定的消费主义,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无法继续就会影响就业,没有就业更不会有消费,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过度消费已然危害到了个人的财富积累与人生幸福。所以,我们要警惕它而不是打倒它,更要避免年轻人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今天的消费,早不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等价交换的理性系统,而是一种对各种名牌、轻奢首饰的消费概念所共同构建起的一个符号话语体系。王明杰认为,通过对此体系的积极参与,在社交平台炫耀对消费品的占有,获得熟人和陌生人的观赏、点赞、分享、评论,进而实现符号消费的价值所在。此过程中,消费不是被需求本身创造,而是阶层攀比所激发的结果。消费主义其实早就为所谓的中产者设计好一套完美的闭环,让他们在愉悦地享受购买成果的同时,乖乖地奉上本金。作为相对理性的成年消费群体,思考太多,是营销人员最不愿看到的,所以商家无一例外地将年轻人列为营销重点。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钱不是攒出来的,越会花钱的人越有钱;聪明的人舍得为自己花钱;所有针对年轻人的营销话术,在风格上都带有些魔性、二次元等元素。似乎只有购买他们的产品,才能获得美好的爱情、更好的生活以及丰富的精神,这套理论虽然看起来漏洞百出,不合逻辑,但是洗脑效果确实很强。王明杰表示,在商品化的时代里,每一个商家都有意识地借用了这些抽象的意义,不仅制造消费,更是在制造消费欲、批量制造消费者。如果有一件喜欢的商品,当资金不够时,年轻人总是能够借助不断涌现的借贷软件,实现分期购买。但问题是,消费所带来的幸福感是边际递减的。开始时,买一支几百块的口红都能开心很久,到之后大到几千的衣服也觉得就那么回事,再到最后上万的饰品也就能心动一小会儿。心理学专家张煜表示,人的欲望是内心里躁动的巨兽,一旦释放出来,内心反而会感到更加的空虚。很多时候,当经济实力和所购买的物品不匹配的时候,名牌也就从身份的标签,转为扭曲心理的沉重枷锁、外化的欲望。欲望从来都没有止境,一旦尝到了甜头,就很难轻易放手。当这样的分期越来越多,发现沦入负债深渊的时间就越晚。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消费层级,长期寅吃卯粮,最终导致这些年轻人在而立之年难以自立。

  4

  理性消费  实现资产收入稳定

198538200.jpg

       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走路。真正的精致,是对生活的追求和享受,而不是别人注意到的那一刻所带来的虚荣和炫耀。被“精致”绚丽的外表所迷惑的年轻人,把物质等同精致生活的全部,花掉了所有存款,却活成了一个表面绚烂的躯壳。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王明杰认为,当面对每个月还不完的花呗和信用卡,当除去一连串的种草打卡外仍一无所有的时候,就亟待年轻人认真反思,如何在短期欲望和长远规划之间做出平衡和选择。再多的包和鞋,朋友圈里再多的秀和美,终究如梦如幻,不切实际,为别人的眼光而丢掉了自己原本的样子,得不偿失。其实破局的方法非常简单:克制消费欲望,不会理财不会投资不要紧,要先学会存钱。生命没有本质的意义,它仅依赖欲望和幻觉得以运转。王明杰表示,贫穷并不可悲,富有也未必可喜,当年轻人开始存钱、规划收支,不再为那些消费环境里营造出的欲望和幻觉裹挟时,就已经可以依靠节省下的本金,完成资本积累的第一步,然后再思考怎样地合理运用,进而逐渐脱离劳动力变现,实现资产收入稳定,达至真正的阶级跳跃。(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来源: 和讯名家

公司新闻

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