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丰源浩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时间:12月02日

在城乡二元结构极为显著的发展阶段,在投资、财政等经济领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条件下,在严格户籍制度的社会管理体制下,一种特殊形式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在乡村的兴起与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资金的有效转移、农村的城镇化、农民非农收入的取得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乡镇企业崛起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要求,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是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乡镇企业已累计吸收400多万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也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乡镇企业发展

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

综合考虑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乡镇企业迅猛崛起阶段。党和国家对社队企业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计划、供销、贷款、税收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重要决策,成为社队企业发展的基本政策依据和制度保证,使这一时期社队企业获得较大发展,到1983年,社队企业职工人数达到3235万人,总产值1019亿元,利税总额17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4.4%、97.9%和60.9%。随着1984年,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88年,乡镇企业高速增长阶段。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由5208万人增加到9546万人;乡镇企业总收入由1268亿元提高到423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709.89亿元增长到6495.66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率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从1985年46.61%降低到1988年的15.03%,但是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37%,这一阶段为乡镇企业高速发展期。

第三阶段:1989年至1991年,乡镇企业整顿提高阶段。这一时期国家为解决国民经济结构矛盾和社会供求总量失衡问题,进行了全国性治理整顿,乡镇企业发展势头明显受到抑制,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率在1989年到达了谷底,只有-2.9%,1990年乡镇企业增长速度仅为14%,远低于1985年至1988年平均水平,在总量增长减缓的同时,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个数和职工总数连续两年减少,大批乡镇企业被迫关停并转,近300万乡镇企业职工又回到农业生产中。

第四阶段:1992年至1996年,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与发展阶段。这是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二个高潮。尤其是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随后国务院下发了一系列文件,确认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不懈地搞好乡镇企业,所有这一切,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前良好的外部环境。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恢复提高,产值总量迅速增长,出口创汇也跃上了新台阶,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企业和现代企业集团。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659.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91年增加44.18%,1993年又比1992年增长56.97%。按照可比价格计算,1994年至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17.35%、9.99%和12.42%。199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亿人,总产值68343亿元,增加值近1.8万亿元,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6008亿元,利税总额达6235亿元。

第五阶段:1997年至今,乡镇企业调整创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正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绝大部分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一些地方和企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跟不上市场变化,一部分企业素质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适应,生产经营发生了困难,难以为继。加上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外部经济环境日益恶化,乡镇企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二是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三是引进外资相对减少,四是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五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速度有所减缓。199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458万人,199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又减少522万人,从1999年开始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又开始回升,到2003年增长为13573万人,但还低于1996年的历史最高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率从1997年的30.51%逐年下降,到2001年只有1.10%,五年平均只有13.28%,200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率又增长到16.98%。

乡镇企业发展

对农民收入地区差别的影响

由于乡镇企业在各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不均衡,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因此乡镇企业在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也造成地区间农民收入不平衡,这主要由地区间乡镇企业工资差距和地区间乡镇企业就业机会差距共同造成。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乡镇企业,通常需要简单劳动力,在劳动力供给充足情况下,工资可以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产业结构升级,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率先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拉开了与落后地区乡镇企业间工资差距。一部分乡镇企业利润也会转化为农民收入,东部乡镇企业利润要远远多于西部,所以乡镇企业对东西部农民收入差别影响呈现扩大的特征。地区间乡镇企业工资差距不是造成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唯一原因。乡镇企业发展拉大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地区间乡镇企业就业机会差异,即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别。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较高,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家庭从乡镇企业中获得非农收入远远高于农业收入,而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低于发达地区,农户获取非农收入机会较低,导致了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拉大。

按东、中、西部地区分析,东部地区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早、发达程度高,农村居民在乡镇企业就业的机会多,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多,收人增量大,中西部地区农村乡镇企业发达程度较低,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人不多。此外,从高、中、低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看,高收入组农村居民来源于乡村镇企业收入比重远高于中低收入组农民的对应比重。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差距要远高于他们之间总收入的差距程度。造成上述差别主要原因与高收入组农村居民的家庭成员中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员比重高有很大关系。从农村居民获得乡镇企业收入分布看,东部地区集中了企业工资性劳动报酬总额的61.3%,乡镇企业收入总额的80.6%;而西部地区仅占有企业工资性劳动报酬总额的11.8%,乡镇企业收入总额的5.5%。可见,地区间乡镇企业工资差距、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以及因此导致的非农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确是拉大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本文节选自《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十六章,本书结构导图请见《新金融观察》微信公众号。南开大学马锦山整理)


文章来源:新金融观察

公司新闻

基金产品